理想之光(一)
第一編
南街人提出建設共產主義小社區
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,南街人經過15年的艱苦創業,奮力拼搏,廣大干群的生活水平由貧窮到溫飽,到小康。近幾年,又迅速跨越小康。尤其從1984年以來,兩個文明建設同步發展,成效顯著。村辦企業由2個發展到26個,其中合資企業4個,固定資產由50多萬元增長到4.6億元,村辦企業產值從70多萬元增長到8.02億元,上交稅金也逐步增長到1700多萬元。學馬列、學毛著、學鄧選,大唱革命歌曲活動的開展,使職工、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,好人好事層出不窮,學雷鋒講奉獻蔚然成風。大干社會主義,一直奔向共產主義已成為南街人自覺的行動和堅定的信念。南街村連續4年被省委、省政府命名為“文明村”、“明星村”;各項事業全面發展,夜不閉戶、路不拾遺成為現實,被社會各界公認為是沒有腐敗墮落、沒有精神滑坡的一方凈土。工資加供給的分配方式,贏得了村民、職工的稱贊,生產資料中已全部實行了公有制,生活資料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因素不斷增長,更是廣大職工、村民堅定不移建設共產主義小社區的力量源泉。
第一章 走共同富裕之路
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,南街村乘改革開放的東風,抓住機遇,加快發展,不失時機地調整經營策略,逐步把改革推向深入,從而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,土地由家庭聯產責任制發展到了規模經營,個體、私營經濟逐步轉向了集體,分配制度不斷增加共產主義按需分配的因素。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,村民們已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。
第一節 由個體經營轉向集體經營
在絡繹不絕到南街參觀的人流中,人們聽到的、看到的、印象最深的,就是南街村的共同富裕。無不敬佩南街人在改革開放中所表現出來的勇氣和膽識。
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,南街村也先后在農業上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,對村辦企業也實行了個人承包;根據黨的發展農村經濟政策,也鼓勵發展個體、私營和各種形式的經營聯合體。在發展過程中,幾經周折,結合南街具體實際,探索出了一條加快南街發展步伐、大力發展集體經濟、走共同致富道路的正確途徑。
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的一項重大措施,對廣大農民擺脫貧困、解決溫飽起到了巨大作用,是黨在農村的一項長期穩定的基本政策。聯產責任制的最初實施,也給南街人帶來了實惠,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。隨著改革開放力度的逐步加大,農村政策的進一步放寬搞活,南街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又出現了新矛盾、新問題,甚至到了妨礙繼續發展亟待加以解決的地步。
南街村地處縣城,自古就有經商的傳統習慣,放開搞活的農村政策,為他們提供了用武之地,擺小攤的、賣煙的、賣飯的、外出務工經商的、合伙辦工廠搞企業的,紛紛施展才華,而風險大、效益低、屬弱質產業的農業生產,被人們漸漸冷落了,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沒有了,對農業的投入減少了,種“衛生田”的多了,不施肥、不澆水、不管理的多了,有的干脆轉包給親朋好友,更有甚者長期棄耕撂荒,到1985年,糧食年畝產只有500多斤,農業陷入了全面萎縮的境地。
村黨組織一班人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,一種對農業、農村、農民要負責的高度責任感,促使他們冷靜思考,尋找良策。大家一致認識到:農業的基礎地位什么時候也不能動搖,對糧食生產什么時候也不能放松,既要妥善處理務農與經商的關系,又要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。經過認真討論,村里在1986年5月貼出了一張安民告示,主要內容:一是凡有能力種責任田的,首先要種好管好自己的責任田,在此基礎上才能務工經商,否則村里有權干涉。不允許任何人把自己的責任田租賃給外村或他人耕種,更不允許棄耕撂荒。二是確有特殊情況,沒有能力管好種好責任田的,可以寫出申請,經村委研究批準后,把責任田交歸集體,由村面粉廠負責解決吃面問題。村民看了告示后,當時就有300多口人寫了交地申請。經嚴格審查把關,批準了100多口人的申請。隨著村辦企業的發迅速發展,越來越多的村民自愿把土地交給了集體。到1990年10月,全村2300畝土地全部交回村里,由個體經營過渡到了規模經營。幾年來,集體對農業投入資金已達300多萬元,添置了大型農業機械,搞了半固定式噴灌,農業生產實現了耕播收打機械化,澆水噴灌自動化,農田管理專業化,田、林、路、渠、水、電、機械七配套,達到了旱澇保豐收。全村2000多畝耕地,只需70多人管理,糧食產量逐年上升,小麥單產近幾年一直保持在450公斤以上。
南街村的工業生產同樣經歷了由個體承包轉向集體經營的曲折歷程。1981年,實行不實行承包責任制好像成了檢驗一個地區、一個部門、甚至一個領導者是不是改革者的唯一標準,承包成了一種包醫百病的靈丹妙藥。南街村也把村里的兩個小企業——磚瓦廠和面粉廠搞了個人承包。承包結果與原來村民的希望相反,大家不僅沒有嘗到甜頭,卻更多地品嘗了個人承包帶來的苦果:群眾受了騙,村民們給承包者干活,不用說每月按時發放工資了,就是一年到頭,工資也兌不了現,白白辛苦一年。但承包人卻大發橫財,吃的、穿的、用的、住的明顯比普通村民高出了幾個檔次;南街村黨組織領導的威信一落千丈,村民們怨聲載道,告狀信上至省委,下至城關鎮,大字報遠者貼到縣委,近者貼到王宏斌書記門口,各級領導對村干部也非常不滿意。
面對嚴峻的現實,王宏斌書記和支部一班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:為什么群眾意見這么大,領導這么不滿意,黨組織威信這么低?查來找去,一個重要的原因,就是黨組織沒有帶領廣大群眾治窮致富,而把兩個企業承包給了個人,傷害了群眾的感情,敗壞了黨組織的聲譽和形象。大家經過認真反思,一致同意:鑒于個體承包者不履行承包合同,終止他們的個人承包權,南街村黨組織實行集體承包。
從1984年黨組織集體承包以來,企業規模越來越大,產值、利稅以連年翻番的速度遞增。84年產值70多萬,85年130多萬,86年320多萬,87年730多萬,88年1400多萬,89年2100多萬,90年4100多萬,91年突破億元大關,92年2.1億,93年4.2億,94年8.02億,利稅從84年的7萬多元猛增到6000多萬元,產值增長了1100多倍,利稅增長了900多倍,這就是黨組織集體承包以來的經濟效益。南街村因此而迅速消滅了貧困,解決了溫飽,實現了小康。集體經營調動了村民大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,使南街村的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寬廣。
在南街村由個體經營轉向集體經營的過程中,村民們的精神境界不斷得到升華,思想觀念得到了根本轉變。改革開放初期發展起來的個體業主,隨著集體經濟的鞏固、壯大,越來越清醒地看到集體致富的光明前景,毫不猶豫地把辛辛苦苦經營多年,效益可觀的企業奉獻給了村里。不當個體老板當上了一名普通職工。老黨員劉坤嶺、模范青年李新華,分別把自己的回民食品廠、造紙廠等價值數10萬的資產交給了集體,表現了新時期南街新型農民的博大胸懷。目前的南街村,現代農業取代了傳統農業;現代化的廠房、設備取代了小打小鬧的手工業生產;破私立公,爭做奉獻取代了狹隘自私、落后保守的舊傳統、舊意識。生產資料已全部實現了集體所有制,大到土地、廠房、設備,小到一把鉗子、一根鐵絲、一顆螺絲釘,都是集體財產。生活資料隨著供給制比例的不斷增大,在不遠的將來也要全部實行集體所有制?梢哉f,隨著生產資料、生活資料的全部集體所有,拜金主義、個人主義、享樂主義和一切腐朽、腐敗現象賴以滋生和蔓延的溫床將被鏟除。
第二節 村辦企業配套發展,經濟實力增強
1984年南街村黨組織集體承包面粉廠、磚瓦廠兩個小企業后,支部帶領黨員、干部和廣大村民齊心協力,艱苦拼搏,到年底,不僅償還了債務,還盈利了7萬多元。這7萬多元,在當時是一筆可觀的收入。更為可貴的是,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,大家看到了集體的力量,看到了共同致富的光明前景。不少村民找到王宏斌書記真誠地要求:你們領著干吧,我們相信黨支部,這輩子跟著黨干定了。宏斌書記聽得心頭發熱,群眾理解了支部,支持了支部,積極性空前高漲。這就是我們的事業無往而不勝的力量所在。
在支部會上,王宏斌書記動情地說:“過去群眾不信任我們,告我們的狀,是因為我們忘記了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職責。如今群眾理解我們,支持我們,群眾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。對這種積極性如果我們保護不好,再讓群眾失望,我們這個黨組織就會徹底垮臺。我們是共產黨員,不能小富即安,小進即滿,要有干大事、創大業、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膽略和氣魄,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韌勁和毅力。我相信我們的事業一定會成功!币幌捳f得大家熱血沸騰、群情振奮。大家經過充分討論,一致認為,我們這兩個小企業能有這么好的效益,主要是結合了我們自己的實際,發揮了自身優勢。今后要想有更大的發展,還要堅持做到揚長避短,發揮優勢。通過研究、分析、實踐,最終形成了南街發展村辦工業的指導思想,圍繞農副產品深加工辦企業,圍繞龍頭產品上配套項目。
南街村的企業是從“農”字起步的,也是圍繞農字發展起來的。方便面廠、食品廠、啤酒廠已成為骨干企業,其產品已形成龍頭產品。“南德”牌系列啤酒,盡管94年5月才投產,但經過不到一年時間的驗證,其強勁勢頭出乎人們的意料。方便面廠已發展到30條生產線,日生產量達240噸,食品廠生產的“潁松”牌鍋巴,已發展到100條生產線,日生產量達120噸,兩種產品的生產規模在全國同行業生產廠家中均居首位。
圍繞龍頭產品,大力發展配套項目,促進經濟高速發展,經過實踐證明確實是行之有效的做法。方便面廠、食品廠每天需要的400多噸面粉,是由村里第一、第二面粉廠提供的,隨著“麥恩”巧克力果、“麥恩”巧克力棒系列產品的開發和批量投放市場,與之配套的、投資2200多萬元的第三面粉廠即將投產。龍頭產品每天需要的13萬只紙箱,是由村里第一、第二包裝廠負責生產的。每年需要的價值約1億元人民幣的塑料包裝袋,精制禮品盒,是由村里的中日合資企業“河南耐可達彩色印刷有限公司”、“河南彬海膠印制品有限公司”生產的。為了滿足每天近千噸原材料和產成品的運輸需要,村組建了大型汽車運輸隊,現有大型貨車160多部,標準噸位800多噸。企業每年需要近300萬元的花椒作湯料,村里又在地頭地邊、溝邊渠邊栽上了花椒樹。為了充分利用方便面廠、食品廠、面粉廠的下腳料,村里又把這些廢料統一搜集起來,通過電腦配方,制成了混合飼料,提供給村辦養雞場。養雞場的雞蛋和肉雞又滿足了食品廠和村民的需要。南街人把這種做法稱之為“一業帶著多業上,多業輔助一業興!蹦辖值钠髽I目前已相互配套,互為依托,優勢互補,同步發展,形成了系列加工、層層增值、良性循環的新格局。村辦企業產值從84年的70多萬元猛增到94年的8.02億元,增長了1100多倍,利稅由7萬多元增長到6000多萬元,增長了900多倍,固定資產由40多萬元增長到4.6億元,增長了1150多倍。雄厚的經濟實力,為南街村到本世紀末實現產值30億元,利稅3億元的目標,奠定了堅實基礎。